传统农业如何走进新时代——读《改造传统农业》心得体会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前段参加校长论坛期间,县委书记张三向我推荐诺贝尔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的名著《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深有感悟,获益匪浅。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舒尔茨的农业经济思想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奥多·威廉·舒尔茨1902年生于美国,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舒尔茨反对“轻农重工”,将农业经济并入农学范围的做法。他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并不存在使农业部门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基本原因,农业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舒尔茨提出并论证了“农民贫穷但有效”的观点,强调仅使用传统生产要素的农业无法对经济增长做出实质性贡献,技术变化以及人力资本对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唯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技术变化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引擎。舒尔茨强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投入新的技术和生产要素。在引进新生产要素时,供给是关键。新的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是农民,供给者是发现、发明、生产和供应新生产要素的那些人和单位。为了供给新生产要素,就需要政府或其他非营利企业研究出适于本国条件的生产要素。要使农民乐意接受新生产要素,就必须使这些要素真正有利可图。新的生产要素的市场狭小,因此需要政府提供帮助。因此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源泉。舒尔茨认为,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与其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可以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他指出,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农民人力资本的关键途径,而健康状况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农民通过教育和培训,不仅可以掌握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升。例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推广农业新技术,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这些措施不仅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也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农业发展模式,如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以浙江省为例,该省依托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农产品电商化,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提高了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
然而,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国农业现代化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抗灾能力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许多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导致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缓慢。再次,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最后,农业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依然突出,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影响了农业竞争力的提升。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三是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四是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五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创新金融支持方式,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民收益。六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应深刻认识农业现代化对于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性,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全球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传统农业如何走进新时代——读《改造传统农业》心得体会》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29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