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纪检部门关于教育深化改革“三个区分开来”研讨材料
健全“容错免责”新举措营造“为担当者担当”好氛围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教育干部队伍,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导教育干部树立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担当精神,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研究和思考的课题。全面深化改革就需要创新,创新就要先行先试,创新就要探索实践,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就可能存在失误,教育纪检部门要以“三个区分开来”为标准,秉持思想建设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严格管理与热情关怀相结合,在正风肃纪中激励教育干部敢担当、创业绩。
一、把握标准,切实领会“三个区分开来”
围绕“三个区分开来”的内涵实质,弄清“为谁担当”。1、为“先行先试,但绝非明知故犯”的人担。当前,群众和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奋发有为、真抓实干、敢于担当的教育干部。站在鼓励教育干部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的视角,划清容与不容的“底线”,明确明知和故犯的“红线”,对在推进教育改革中敢于“先行先试”,不违反党纪法规、不产生校园安全事故、不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不损害师生共同利益、不损害教育形象的教育干部,应该鼓励其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允许先行的失误、容忍先试的失败。2、为“无心之失,但绝非我行我素”的人担。干事业就要敢担当,但在担当过程中往往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对形势和政策把握不准,客观上就容易出错,产生失误。教育纪检部门要准确把握容错免责的区间。只要是在谋事、干事中坚持民主决策、听取民意而非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客观制约而非主观故意的,就必须旗帜鲜明地支持、保护和重用,让他们有底气地主动担当、奋发有为。当然必须防止宽容变纵容、保护变庇护。
二、健全机制,确保“容错免责”落实到位
为了使“容错免责”机制真正落地生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容错认定机制,明确容错的具体范围和条件,细化操作流程,确保容错过程公开透明,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其次,完善容错后的纠错机制,对于因探索性工作导致的失误,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同时,建立健全容错结果运用机制,将容错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真正让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的干部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支持。此外,还应加强对容错免责政策的宣传解读,提高广大教育干部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强化培训,提升教育干部的综合素质
提升教育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实施“容错免责”机制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另一方面,要强化业务能力培训,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帮助教育干部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针对教育改革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培训,确保教育干部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政策方向,有效应对各种挑战。
四、营造氛围,构建支持创新的文化生态
良好的文化生态是激发教育干部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营造一种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鼓励教育干部在工作中勇于尝试新思路、新方法。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奖”等形式,表彰在教育改革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树立典型示范作用。同时,要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媒体平台讲述他们的故事,传播正能量,形成人人争当先锋的良好局面。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关注教育干部的心理健康,及时帮助他们化解工作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五、加强监督,确保“容错免责”不被滥用
“容错免责”并非无原则的放任自流,而是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给予教育干部更多的理解和信任。因此,必须加强对“容错免责”机制运行的监督,防止其被滥用。一方面,要完善内部监督体系,明确各级教育纪检部门的职责,加强对容错免责案件的审查把关,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另一方面,要畅通外部监督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容错免责”机制在阳光下运行。同时,对于借“容错免责”之名行违法违纪之实的行为,要坚决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
总之,建立健全“容错免责”机制,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刻认识这一机制的重大意义,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努力营造一个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的工作环境,让广大教育干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伟大征程中,能够轻装上阵、大展身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教育纪检部门关于教育深化改革“三个区分开来”研讨材料》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28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