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个人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深深地表达出对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纯朴真挚的感情。对于扶贫一线的干部来讲,我们就必须牢牢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处处为驻村百姓把各项工作办好做实。在感受至深,感触颇多的同时,我也经常在叩问自己:如果真正理解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民观”,我们在为老百姓干工作时又会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又会有什么东西不能放下、甚至舍弃,又会有什么值得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那么,我们又如何能把这一系列的“疑问号”拉直,把它们真正变为“句号”,甚至是“感叹号”呢?!我想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和真情付出,来证明自己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扶贫村的老百姓好。这些年,要说自己在扶贫工作上有哪些进步,我想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闻得惯了异样气味。记得20xx年前,刚到XXX村时,离村部不到20米远的地方有个小猪圈,遇上刮南风时,猪圈的异味就会扑鼻而来。让我吃饭时难以下咽,有时还会头晕、目眩、呕吐,因此也曾动摇过我再坚持下去的决心。然而,老百姓的房前屋后到处都有牲口圈,他们却都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我就不行呢?!作为扶贫干部,我本应事事当先、处处靠前,作好表率、当好示范。为此,我刻意锻炼自己,积极适应农村环境,主动帮助村民一起积肥。“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经历了这么些年,现在什么猪粪、牛粪,也都成了我眼中的“宝贝疙瘩”。
二是住得惯了乡村瓦房。农村的瓦房远离城市的喧嚣,晚上让人感到非常寂静,狗叫鸡鸣、走夜路人的脚步声,都能听得十分清楚,这样的环境却成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休息的最好场所。刚来时,这些房屋绝大多数都没修室内厕所,夏天、晴天都还影响不大,可是遇上了刮风下雨的时候,确实很不方便,特别是在冬天,晚上入厕还非得进行一番“思想斗争”不可!近年来,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村民们共同战斗中,在战胜脱贫攻坚的同时,也战胜了自我。从此我感觉睡觉更加踏实了,心也更静了。
三是吃得惯了农家饭菜。初到农村,面对简陋的厨房设备和简单的食材,曾一度让我这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人感到无所适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学会了利用有限的条件做出可口的饭菜。更重要的是,通过与村民们一起分享食物,我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质朴与真诚。每当农忙时节,村民们总是热情地邀请我去他们家中吃饭,那碗热腾腾的农家饭不仅温暖了我的胃,更温暖了我的心。在这些简单而温馨的时刻里,我深刻感受到了“家”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四是干得惯了田间农活。最初接触农业劳动时,由于缺乏经验,我常常笨手笨脚,效率低下。但随着时间的积累,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农耕技术,还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农作物产量。在春播秋收的季节里,我和村民们并肩作战,共同迎接每一个收获的喜悦。每当看到金黄的稻谷堆满仓库,听到村民们发自内心的笑声,我的心中便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肯定,更是对我践行“人民观”最直接的回报。
五是走得惯了泥泞小路。农村的道路多为土路,尤其是在雨季,路面湿滑难行。刚开始时,每次外出走访都要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摔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习惯了这种路况,甚至能在雨后的小路上健步如飞。更重要的是,这条路见证了我与村民们之间日益加深的情感联系。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田间地头,还是寒风刺骨的冬日早晨,这条泥泞小路始终连接着我和村民们的心。它不仅是一条通往村庄的道路,更是一条通往民心的道路。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真正融入群众,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每一次深入基层的走访调研,每一次与村民们的促膝谈心,都让我对“人民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具体问题,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帮助村民们树立信心,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脱贫。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学习了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成长为一名更加成熟的扶贫干部,也更加坚定地走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
回顾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我深深感受到,正是有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才使得我们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综合素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我相信,在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让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扶贫干部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个人心得体会》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26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