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我市营商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报告

  按照市委安排,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对当前我市营商环境进行了专题调研。基于翻篇归零、重整行装的考量,调研组聚焦目标问题发展导向,面对面座谈市、县(区)部门负责人57人,一对一座谈企业家32人,不讲成绩、只讲问题,并广泛汲取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成果,围绕营商环境主要方面,梳理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主要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策支持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积极打造优良法治、人文、生态环境,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取得了一定成效。纵向比较,全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有效服务了地方发展;但横向比较,我市与周边市州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缺乏优势且差距仍在拉大,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逐步退出全省第一方阵。反映问题主要有:

  (一)“放管服”改革推动落实缓慢,审批办事依然较难。一是“放”的落实不够。有干部反映,一些原来放到下面办的事项,现在又去收回来办;一些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审批事项,权限下放不配套、不同步;一些审批权下放不恰当,对基层承接能力考虑不足,致使下放审批事项积压。有企业反映,企业从项目可研到生产,要走130多个程序,耗时1年以上,其中仅消防审核达7个环节;一些投资项目先后要经过管委会专家会、管委会办公会、区政府例会、市规划局规建科审查、市规划局专家会、市规划局办公会、分管副市长办公会、市政府例会等各种会议审查,政务服务窗口办手续,中间有的环节可能耽误一两个月,如果中途出现要件资料等不符要求,还会打回来重整;在“五通一平”完成的园区建设或者扩建厂房,仍然要出具地勘、地灾、水保、安评、环评等资料;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多,存在歧视性限制和隐性障碍,“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现象依然存在。二是“管”的水平不高。有企业反映,一些部门监管方式简单粗暴,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影响。如,某企业因环保问题被要求立即停产整改,导致订单无法按时交付,损失严重。此外,部分监管部门缺乏专业人才,对新兴行业和高科技企业的监管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三是“服”的质量不高。一些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强,对企业诉求响应迟缓,办事效率低下。例如,某企业在办理土地使用权证时,因资料不全需多次往返,耗时近半年才办妥。四是信息化建设滞后。虽然我市已建立政务服务平台,但在实际操作中,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仍存在诸多障碍,企业和群众办事仍需多次跑腿、重复提交材料。

  (二)法治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政策稳定性不足。部分企业反映,政府出台的一些扶持政策执行时间短、变化频繁,导致企业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影响投资决策。例如,某企业因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而扩大生产规模,但政策调整后,企业面临高额税负,经营压力骤增。二是执法不规范。个别执法部门存在选择性执法、随意执法现象,对企业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如,某企业在合法经营过程中,因与地方政府关系不佳,屡遭无理罚款和检查,严重影响正常运营。三是司法公正性有待提升。部分企业反映,在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法院判决有时存在偏袒本地企业的情况,导致外地投资者信心受损。四是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我市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共享机制不健全,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支持。

  (三)市场环境仍需改善。一是市场竞争不充分。部分行业存在垄断经营现象,中小企业进入壁垒高,市场竞争活力不足。如,某市属国有企业长期占据供水、供气等民生领域,民营企业难以与其竞争,市场活力受到抑制。二是要素成本较高。我市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成本普遍高于周边地区,增加了企业运营负担。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企业治污成本大幅上升,部分企业因此陷入困境。三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尽管我市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但中小微企业仍面临贷款难、利率高的问题。据调查,部分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设置过高门槛,甚至存在“抽贷”“断贷”现象,严重影响企业资金链安全。

  (四)人文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一是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完善。我市高层次人才匮乏,现有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如,某高新技术企业因缺乏高端研发人才,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二是公共服务设施不足。部分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影响了企业员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积极性。三是文化氛围不浓厚。我市缺乏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企业家精神和社会创新意识不强,制约了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干部对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招商轻服务、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工作中仍习惯于“官本位”思维,服务意识淡薄,主动作为不够。如,某政府部门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面对企业提出的合理诉求,态度敷衍,解决问题不及时,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是权力运行机制不顺畅。部分审批事项涉及多个部门,协调难度大,审批流程复杂,影响了工作效率。如,某企业在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时,需先后向规划、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提交申请,耗时长、成本高。二是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现行考核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短期政绩,忽视了长远发展,导致一些部门和干部在工作中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眼光。三是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部分干部存在懒政、怠政现象,对损害营商环境的行为查处不力,缺乏有效的追责机制。

  (三)政策执行不力。一是政策宣传解读不到位。部分惠企政策出台后,宣传力度不够,企业知晓率低,难以享受到政策红利。如,某企业因不了解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未能及时申请减免,增加了运营成本。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中梗阻”现象,基层部门推诿扯皮,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如,某企业反映,上级部门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到位,企业实际受益有限。三是政策调整频繁。部分政策出台后,因各种原因频繁调整,导致企业无所适从,影响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市场发育不成熟。一是市场体系不完善。我市部分行业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市场规则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影响了公平竞争。如,某行业存在“潜规则”,企业不得不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资源,增加了交易成本。二是市场主体活力不足。我市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小、实力弱,创新能力不强,难以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市场信用体系不健全。我市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共享机制不健全,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支持。

  三、对策建议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一是继续简政放权。按照“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的原则,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行跨部门联合监管,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减轻企业负担。三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更多事项网上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四是优化政策供给。定期评估现有政策实施效果,及时调整优化,确保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企业获得感。

  (二)优化法治环境,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一是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规范政府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二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防止选择性执法、随意执法现象发生。三是提升司法公信力。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法官、检察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公正裁判,维护法律权威。四是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共享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三)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打破行业垄断。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破除行业壁垒,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市场活力。二是降低要素成本。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企业用地、用工、用能等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竞争力。三是缓解融资难题。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四是培育市场主体。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优化人文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改善企业员工生活条件。三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弘扬企业家精神,倡导创新文化,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总之,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久久为功。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不断提升我市营商环境水平,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关于当前我市营商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报告》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2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