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年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总结表彰会,参加的有各乡镇分管领导、农业技术指导员和种粮大户,有总结、有经验介绍、有表彰,形式非常好。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xx年我县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好经验、好做法,表彰奖励在高产创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农户,在全县掀起新一轮粮食高产创建新热潮。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抓好粮食生产的信心和决心
民以食为天。粮食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命根子”,保证粮食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当前,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客观分析,认真把握。从宏观环境看: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偏紧,一些国家已经出现粮食危机,国际粮食的紧张局面给我国的粮食供求增加了压力。从国内来看:虽然粮食连续丰收,粮食储备较为充足,但粮食供求偏紧的局面没有彻底改变,尤其是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成本增加、资源性约束增强、政策激励效应不明显,导致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更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保持粮食供求均衡方面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从县内情况看:每年县里都强调一是增大面积,目前有耕地面积120万亩,而且还要退耕还林;二是科技增粮在现有面积的基础上实现稳产高产;三是解决粮食谁来种的问题。近年来,我县虽然保持了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但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耕地面积缩减、新技术应用普及率不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困难增加,粮食生产形势十分严峻。我县地处半山区,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的空间非常有限,提高粮食总产量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是在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搞好粮食高产创建,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措施,全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工作
面对复杂的粮食生产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取得实效。首先,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进和推广适合本地特点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种田水平。特别是要注重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其次,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提高防洪抗旱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此外,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整理、土壤改良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率。再次,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激发粮食生产活力。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后,要加强政策支持,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要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粮食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财政投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减轻农民的生产风险。同时,要研究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政策措施,如设立粮食高产创建专项资金、建立粮食生产奖补机制等,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加强领导,确保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考虑。要建立健全粮食生产工作责任制,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各乡镇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农业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及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财政部门要确保资金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水务部门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用水;科技部门要加大科研力度,提供技术支持;宣传部门要做好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粮食生产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粮食生产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肩负着重大责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全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全县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20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