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兴冀先进事迹材料
XXX年以来,XX局按照省市关于“人才兴冀工程”的有关要求,坚持“引、用、育、留”四措并举,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夯实人才工作基础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在全县7个乡镇及农业、水利等5个县直部门建立了基层人才服务站,197个村建立了人才联络点,做到了职能、机构、人员、工作、制度、场地“六到位”。目前,以县人才市场为龙头,基层人才服务站为骨架,各村人才联络员为基础的人才市场体系初具规模,为人才兴冀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培训,深化改革,努力开发现有人才
实施“人才兴冀工程”,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开发好现有人才。在工作中,我们把培训、继续教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开发现有人才的基本环节来抓。一是加强培训。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上,有针对性地邀请上级领导和知名专家教授来XX举办培训班,传经送宝。一年来,共举办培训班10期,培训500余人。在公务员培训方面,深入开展电子政务、公务员法等培训,全年共举办培训班20余期,培训20xx余人。二是加强继续教育。我们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实际情况,采取岗位实践、在职进修、专题讲座、函授学习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一年来,共有1600余人完成继续教育学习,600余人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学位证书。三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卫生系统和环保局作为试点,按照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进行竞争上岗,克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弊端,进一步建立完善了竞争激励机制。通过改革两单位共有50余名年轻干部走上管理岗位,进一步挖掘了人才潜力,激发了工作热情,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拓宽渠道,优化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为了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XX局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拓宽引才渠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方面,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举办招聘会、宣讲会等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吸引优秀毕业生到我县就业创业。另一方面,积极落实省市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各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费、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优惠政策,解决其后顾之忧。此外,还设立了“杰出人才奖”、“青年科技奖”等奖项,表彰在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据统计,自20xx年以来,我县已成功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00余人,其中博士生50人,硕士研究生150人,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四、搭建平台,促进交流,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XX局注重搭建人才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人才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一是建立人才信息库,将全县各类人才的基本情况、专业特长、研究成果等信息进行整理归档,便于人才之间相互了解、资源共享。二是成立多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召开研讨会、论坛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县指导工作,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三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四是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类科技展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扩大我县人才工作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关注和支持我县的发展。通过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人才的创新能力,也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健全机制,强化保障,确保人才工作长效推进
为确保“人才兴冀工程”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XX局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强化对人才工作的保障和支持。一是建立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考核内容,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位。二是设立了专项人才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人才培养、引进、奖励等方面的工作,确保经费投入。三是完善了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制定出台了《XX县人才评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人才评价的标准和程序,建立了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四是加强了人才工作的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广泛宣传人才政策、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通过上述措施,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
总之,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XX局紧紧围绕“人才兴冀工程”的总体部署,以实施“引、用、育、留”战略为核心,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教育培训、拓宽引才渠道、搭建交流平台、健全保障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
《人才兴冀先进事迹材料》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17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