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党委书记抗旱救灾先进事迹
去年入秋以来,xx镇与全省各地一样,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干旱范围广、历时长、程度深、损失重,全镇大面积缺水,农作物受灾严重,人畜饮水极为困难。灾情就是命令。镇党委书记xx同志积极率领全镇党员和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指示精神,切实抓好人畜饮水工作,最大限度保障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为此,xx同志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体现了一个党的干部危难时刻冲锋在前,义无反顾,敢于担责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摸清底子,落实措施,做到心中有数斗志高昂
“要充分认识到旱情形势的严峻性、持久性,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 20xx年元旦刚过,镇党委的一次会议上xx同志的这句话让与会班子成员认识到:xx镇旱情严重,抗旱救灾工作刻不容缓!同时也标志着xx镇抗旱救灾攻坚战全面打响。为全面掌握全镇旱情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xx同志及时安排部署:机关站所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立即组成工作组,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一次全面的旱情调查。通过调查,全镇有136个村寨旱情较重,涉及4760户2.13万人,大牲畜31268头(匹);旱情严重的xx村委会沙仁寨村小组等5个村委会29个村小组人畜饮水告急,必须组织送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集镇主要供水水源已经断流;全镇小春作物播种面积6.5万亩,受灾5.22万亩,成灾3.58万亩,绝收1.51万亩;年初新植3.27万亩核桃、7420亩油茶、1.04万亩草果的成活率分别只有60%、53%和17%。“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行动起来,尽最大努力把灾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面对如此情景,他立说立行,研究制定《xx镇20xx年抗旱救灾工作方案》。
二、科学调度,统筹资源,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旱情发生后,xx镇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由xx同志任组长的抗旱救灾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物资保障、技术指导、宣传报道等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针对部分村寨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xx同志亲自带队深入一线,实地查看水源情况,与村民共同商讨解决方案。通过多方努力,镇政府协调水利部门调拨应急水源车10辆,每天向沙仁寨等5个村委会29个村小组运送生活用水,确保了这些村寨的人畜饮水安全。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申请抗旱专项资金,用于修复受损的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三、多措并举,恢复生产,减少农民经济损失
为了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减少因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xx同志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农业生产恢复计划。一方面,加大农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户参保,降低因灾致贫的风险;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采取科学合理的补救措施,如改种耐旱作物、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等。此外,xx镇还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农民观看抗旱减灾技术视频,提高农民自救能力。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强化宣传,凝聚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抗旱救灾过程中,xx镇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工作。xx同志多次强调:“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广泛宣传抗旱救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抗旱救灾的热情。”为此,镇政府组织编写了《致全镇人民的一封信》,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传播,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同时,积极挖掘和宣传抗旱救灾中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树立榜样,弘扬正能量。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全社会对抗旱救灾工作的认识和支持,也极大地鼓舞了奋战在抗旱一线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士气。
五、总结经验,完善机制,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xx镇的抗旱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xx同志深知,抗旱救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他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是建立健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和利用效率;三是加强科技支撑,引进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定期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xx镇的防灾减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今后更好地应对类似灾害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在此次抗旱救灾工作中,xx同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他带领全镇党员干部和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抗旱救灾的初步胜利。未来,xx镇将继续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旱救灾成果,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镇党委书记抗旱救灾先进事迹》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17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