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永恒的教育
1968年10月,郭玉玲出生在武威市古浪县的一个贫困山区——新堡乡农丰村的一户普通人家。1984年初中毕业后,她成为了村里的民办教师,自此在教育的道路上一走就是29个春秋。1990年,郭玉玲考入了武威师范民教班,继续深造。20xx年,她通过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在这29年的教育生涯中,郭玉玲先后在古浪县新堡乡农丰村小学、凉州区黄羊镇严庄小学以及凉州区清水乡河西小学任教。尽管她的足迹遍布多个地方,但她始终坚守在小学生的三尺讲台前,面对着一批批不同的孩子,工作内容和性质从未改变。
郭玉玲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她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家庭的支柱。她用爱心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巧妙地平衡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秉持着“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的信念,郭玉玲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教育的路上。“当老师是个良心活儿”,这是郭玉玲老师的口头禅,也是她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在孩子们面前,她既是严格的老师,又是慈祥的母亲。郭玉玲从小就是一个好学上进的人,刚参加工作时,她只有16岁。由于身体瘦弱,个子矮小,她在黑板上写字时需要借助凳子才能完成。老校长为此想出了特别的方法,每次上课时,都会安排学生为她准备一个凳子,以便她能顺利地进行教学。正是这种不畏困难的精神,使郭玉玲迅速成长为学校的业务骨干。
1986年的那个深冬,一场罕见的大雪覆盖了整个村庄,积雪厚度达到了尺半。大雪封住了道路,年幼的学生们被困在学校里,无法回家。面对这一紧急情况,郭玉玲毫不犹豫地决定,无论如何也要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她与同事们顶着风雪,一家一家地将三十多名学生安全送回了家中。当最后一个孩子平安到达父母的怀抱时,家长们的眼中充满了感激之情。郭玉玲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不仅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也获得了家长们的高度信任。她深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递关爱和温暖。
郭玉玲老师拥有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她珍视自己的教学成果,多年来手写的教案本她一直妥善保存。即使辗转多所学校,这些珍贵的教案本始终陪伴在她身边。每一页教案都凝聚了她的心血,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话语、每一个预期的结果,她都精心设计。这种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贯穿了她整个从教生涯。除了教案本,郭玉玲还保留了许多与学生之间的美好回忆。每当翻开这些资料,她都能清晰地回忆起那些难忘的瞬间,这些记忆成为了她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郭玉玲不仅在教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个人成长方面也从未停止过努力。她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20xx年,她参加了由教育部门组织的“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班,系统学习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这次学习,郭玉玲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她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郭玉玲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热爱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学生们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郭玉玲还利用业余时间开设了免费辅导班,帮助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她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人格、塑造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她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郭玉玲常说:“教书育人,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郭玉玲还非常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她经常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困难和困惑,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对于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郭玉玲更是倾注了更多的关爱。她曾多次自费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必需品,送到学生家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郭玉玲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周围的人,许多同事和家长都被她的事迹所感动,纷纷加入到关爱学生的行列中来。
在郭玉玲看来,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工作中去。她始终牢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郭玉玲坚信,只要每一位教师都能像她一样,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用行动去影响每一个学生,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今,郭玉玲已经退休,但她依然心系教育事业。她积极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为青少年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郭玉玲说:“虽然我离开了讲台,但我永远是一名教师,我会继续关注教育的发展,为培养下一代尽自己的一份力。”郭玉玲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会有更多的郭玉玲涌现出来,共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爱是永恒的教育》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17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