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帮扶干部事迹材料
根据全县脱贫攻坚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安排,李华结对帮扶大山镇小河村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结对帮扶以来,该同志按照“时间过硬、作风过硬、成效过硬”的要求,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帮扶的统一部署,积极主动履行结对帮扶职责,切实帮助结对帮扶对象制定脱贫计划、落实脱贫产业,取得较好成效,得到了帮扶对象的一致好评。
深学政策,当好“明白人”
脱贫攻坚工作既是第一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政治任务,需要干部有高度的思想站位和政治觉悟。作为县政府办公室的一名文秘人员,学深、弄懂、悟透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政治理论和政策要求,既是立足本职以文辅政的需要,也是做好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的前提。为此,在脱贫攻坚结对帮扶过程中,李华主动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系统学习了国家领导人就扶贫开发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的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站位,增强了工作落实的坚定性、自觉性。同时,注重加强精准脱贫各项政策的学习,对“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以及国检标准深入进行研究,对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要求认真进行学习,尤其是对县里出台的十大扶贫工程系列政策,反复进行学习研究,做到政策理解不走偏,政策执行不变样,政策落实不打折扣,为结对帮扶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真情帮扶,当好“引路人”
作为一名普通帮扶干部,李华时刻提醒自己,只有自己真诚真情的付出才能赢得贫困群众真心真挚的认可。为了全面了解结对贫困户的情况,他利用平时下村工作及节假日的时间,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种植情况,养殖业发展情况;深入院落查看环境卫生;深入家中查看灶台、门窗、床铺及生活设施情况,认真对结对帮扶贫困户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摸底。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找准了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并制定了相应的脱贫计划。
结对帮扶对象张明,家庭成员四人,主要劳动力为张明及其妻子王丽,因病致贫。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华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助张明申请了医疗救助,并通过县里的健康扶贫政策,解决了部分医疗费用问题,减轻了家庭负担。同时,针对张明家的土地资源,李华建议其发展特色农业,如种植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增加家庭收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明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家庭成员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另一位结对帮扶对象刘强,家中有两位老人需要照顾,加上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家庭贫困。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华首先帮助刘强参加了由县劳动局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了他的就业技能。随后,又联系了本地一家企业,为刘强提供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此外,他还帮助刘强家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改善了居住条件。如今,刘强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家庭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对于结对帮扶对象赵丽一家,李华则采取了不同的帮扶策略。赵丽家的主要困难在于缺乏启动资金和技术支持。李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与县农业局沟通,为赵丽争取到了小额信贷的支持,并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到家中指导,传授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过努力,赵丽家的果园产量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家庭收入稳步增长。
在帮助结对帮扶对象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李华还非常注重精神扶贫。他认为,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上的贫,更要扶精神上的贫。因此,他经常利用走访的机会,与帮扶对象进行交流谈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通过持续的精神激励和支持,帮扶对象的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希望。
为了确保帮扶工作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性,李华还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他联系了一些爱心企业和个人,为结对帮扶对象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例如,某企业为张明家捐赠了一批农具,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另一家企业则为刘强的孩子提供了助学金,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这些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支持,不仅缓解了帮扶对象的生活压力,也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在李华的不懈努力下,结对帮扶的4户贫困家庭逐步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的道路。他们的成功脱贫,不仅为其他贫困家庭树立了榜样,也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贡献了力量。李华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成为了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典范。他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被评为20xx年度全县优秀帮扶干部。
李华的故事告诉我们,脱贫攻坚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每一位干部脚踏实地去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凝聚着帮扶干部的心血和汗水,每一份收获都见证了贫困群众的奋斗与坚持。正是有了像李华这样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的干部,我们的脱贫攻坚战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无数贫困家庭也因此重拾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未来,李华将继续坚守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行动,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美好的明天一定不会遥远。
《脱贫攻坚帮扶干部事迹材料》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1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