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播种“绿色的阅读”

  一、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言:“阅读时心中要有画面,融入情境才能真正感受作品的魅力。”“入情入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受到文章所描述的具体情境,从而将自己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与文中角色产生情感共鸣,体验角色的喜怒哀乐,仿佛这些情感都是出自自己的内心,这些话语都是发自自己的口中。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从而在朗读时更加自然流畅,充满感染力。

  例如,在教授《军神》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刘伯承将军的坚强意志,我不仅让学生反复诵读,更重要的是通过讲解刘伯承将军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事迹,以及他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接受手术的真实经历,让学生尝试想象那种极度的痛苦与坚持。随着对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学生们逐渐被刘伯承将军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的朗读也变得更加有力,仿佛能够透过声音看到那个坚毅如铁、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矗立在他们眼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了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品味课文,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品味”课文的过程,就好比是在品尝一道精致的美食,只有细细咀嚼,方能领略其中的美妙滋味。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如果只是简单地浏览或者机械地记忆,而未能深入挖掘文本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那么这门学科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品味”课文,通过反复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与作者、编者乃至整个时代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西湖》为例,这是一篇描绘杭州西湖美景的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比如“湖面波光粼粼,远处山色空蒙”,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站在西湖边,感受微风拂面,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接着,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心中的西湖景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

  再如《北大荒的秋天》,这是一篇描写东北地区秋天景色的作品,通过对丰收场景的生动刻画,展现了当地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图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北大荒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上的收获,更能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倡导探究式阅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阅读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信任,鼓励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一次关于《走进三国》的阅读课上,教师提前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广泛阅读有关三国时期的历史书籍。课堂开始前,教师播放了一段《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并告知学生剧中存在两处与原著不符的地方。然而,经过仔细观察和对比,学生们竟然发现了五处不同之处。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检验了学生们的阅读成果,又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随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你们看来,《三国演义》中最具有争议性的人物是谁?”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曹操,因为他虽然智谋过人,但手段残忍;有的则支持诸葛亮,认为他的忠诚令人敬佩,但有时过于理想化;还有人选择了刘备,认为他仁德兼备,却也难逃权力斗争的漩涡……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不仅对《三国演义》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且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了辩证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入一些现代视角,比如讨论历史人物在当今社会的意义,或者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总之,无论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还是让他们“品味”课文,亦或是倡导探究式阅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互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成长的乐趣,成长为具有高尚情操和扎实学识的新时代好少年。

在课堂上播种“绿色的阅读”》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10734.html